用戶畫像、服務藍圖、滿意度建模……
提到人人都在談的用戶體驗,有餐飲老板哀嘆說,名詞太多了,概念太多了,其實都在用華麗的知識體系支撐日復一日的閉門造車,該學不會還是學不會。
那么,對用戶體驗提的最多的BAT,究竟在談什么?
騰訊倡導的是,放下自己,研究服務對象。以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滿意度為中心,定義所做的一切。
在餐飲業,翻臺率高達19次,產品價格比普通小籠包貴30倍的鼎泰豐,成功的秘訣就是擊中了人們內心最渴望被滿足的服務需求。
來看看鼎泰豐員工“雷達”一般,用眼、耳、手、心精確感應顧客需求并及時提供服務的工作現場,你或許能更直觀地理解“用戶體驗”。
耳力:聽到筷子掉落會馬上送上新的
在鼎泰豐,無論餐廳有多少食客,只要聽到客人掉筷子的聲音,馬上有人主動送上新筷子,名副其實的“筷”遞服務。
因為在新人教育訓練里,會有“聽筷子掉落聲音”的課程,組員通過聽辨訓練,能迅速辨別出筷子掉的方位。這就是“順風耳”的功力。
在鼎泰豐,最高記錄是,同時為客人送上三雙筷子,因為不同區域的多位服務員都第一時間聽到了聲音。
眼力:看到孕婦、拿藥袋的客人會送上溫水
在鼎泰豐,當客人轉了一圈放置調味罐的轉盤,再抬頭,服務人員會主動對上他的視線,問道:“請問您是不是需要辣油?”客人驚訝點頭。
看到從包包拿出藥袋的客人、看到孕婦,服務員會主動送上他們需要的溫水。
那位正哄著小朋友吃飯的媽媽,還沒開口拿紙巾,服務員已經送到她面前。
答案有跡可循,轉盤轉了一圈卻沒有拿出任何調味罐,應該是吃辣的客人;喂孩子的媽媽桌上放的全是使用過的紙巾,猜想她會需要新的;客人拿藥袋,下一個動作便是想要一杯溫水方便吃藥。
在鼎泰豐,根據觀察服務人員發現,孕婦通常是不喝茶的,也不宜喝過多咖啡因的飲料。
如果看到客人自己拿隨身濕紙巾在擦拭衣服時,服務人員也會主動拿過去去漬包,若是女性,會由女性組員送上,若是男性客人就由男性組員服務,“不光送上去漬包就離開,還要跟客人互動,教他們怎么使用。”
微笑力:光看眼睛就能感覺到口罩底下的笑容
走在鼎泰豐的總部、央廚、餐廳現場,就算是戴著口罩、帽子的傳菜員、跑包小弟,也能從他們的眼睛感覺到口罩底下的笑容。
服務業是高壓工作,在鼎泰豐更辛苦,假日與尖峰時段,顧客平均用餐時間約40分鐘,如何讓員工在高速的工作節奏里,記得且保持發自內心的微笑?
秘訣就在找出每個團隊的“黏著劑”人物,這種角色常存在于常勝球隊里,是凝聚隊友向心力的靈魂人物。
鼎泰豐的“黏著劑”人物,每天會在機子里講笑話,保持組員快樂的心情,帶動大家微笑,還善于模仿,同事形容他們就像空心菜一樣“超多梗”。
而這也源于鼎泰豐秉持的“管理心情比管理業績更重要”的理念。鼎泰豐第二代掌門人楊紀華說,沒有快樂的員工,就沒有滿意的顧客。員工若心情好,工作效率、創意自然提升,微笑也是發自內心的,營業額就會提升。
心力:“讀心術”挖掘客人潛在需求
資料來源:《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
當客人問:請問有濕紙巾嗎?很多服務員會按照要求送上。但是鼎泰豐的員工會問,為什么需要濕紙巾,如果客人是因為衣服不小心沾到醬,她們會送上有去漬片的干凈小毛巾,還有濕紙巾的“去漬包”,并協助客人清理。
誠如楊紀華那句名言:“大多數客人是沉默的!客人不說,不代表沒事!”員工必須思考客人問話背后的原因與目的,挖掘客人的潛在需求。
這也就是鼎泰豐員工的“讀心術”,要求員工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能,善于觀察客人的一舉一動,去猜測客人每個動作的意義,務必做到“想在客人之前”。
記憶力:熟記客人的姓氏、特征和喜好
如果你在鼎泰豐,服務員能直接叫出你的姓氏,你的喜好、習慣無須重復贅述,你會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報到,最后變成常客?
鼎泰豐員工有熟記客人的秘密武器,那就是每位員工天天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里面記錄著常客的姓氏、特征和喜好,以及今日學到的技巧與心得。
“我常在來上班的車上,打開小筆記本,溫習常客的名單。”餐飲組組長謝家宜說,只要有客人變成固定每周至少來一次的常客,她們就會在筆記本里記下這位客人的特征。“大家也會分享資訊,讓更多組員認識新的常客。”
這是鼎泰豐把顧客變成常客的秘密,有賴于一線服務人員經營好顧客關系管理(CRM)熟記客人的習慣、喜好,創造比在家用餐更自在、愉悅的體驗價值。
感知力:用同理心思考客人的需求
在鼎泰豐,服務人員即使對待小客人也一樣細心,有的兒童椅對小孩來說太大,他們會主動拿一條大毛巾墊在背后,讓小客人舒服。
曾有媽媽帶著一歲多的嬰兒與四五歲的女兒到鼎泰豐用餐,吃到一半,女兒想上洗手間,媽媽懷里抱著剛入睡的嬰兒,安撫女兒說吃完再去,女兒就非常生氣。員工看到了主動對媽媽說,“如果您放心,我來帶妹妹去洗手間吧。”
這是服務人員有同理心的表現,同理心是一種換位思考,當自己是客人時,會怎么期待今天的用餐時光?當自己是客人時,碰到一樣的情況會希望有人為你做什么?
小結:魔鬼的服務細節是這樣來的
鼎泰豐每到一個國家,都成為當地權威評價受歡迎的餐廳,創造令人驚奇的全球排隊現象,鼎泰豐靠的不僅僅是產品的美味,更因為其讓客人戀上的“服務心法”。
他們這樣定義:服務是連接顧客情感的過程,顧客的體驗會轉為對品牌的記憶,我們必須準備一個心靈舞臺,像是表演般的展示,為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創造出倍感美好的幸福滋味。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鼎泰豐不鼓勵員工殷切過頭,而是追求“剛剛好的服務”。所謂“剛剛好”,是一種優雅又熱情,沒有過度打擾,又能及時送上所需、令顧客驚喜的互動體驗。
員工不必為了替顧客制造感動而絞盡腦汁,只要徹底將分內的事情做到最好就行。每個人各司其職,和諧共事,一切都像是瑞士手表那樣精確無誤。
臺灣財經作家林靜宜曾評價這種服務:挖掘客人潛在的需求,通過一次又一次滿足他們的潛在需求,超出客人預期,正是通過這樣的做法,鼎泰豐一次次地把第一次來的客人變成黏著度高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