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畜牧業可謂問題重重:非但是占總量18%的溫室氣體的來源,其產業化機制甚至還最大化地利用著有病的或殘疾的肉畜,另外還潛藏著抗生素耐性的遺患。這使得肉類品質的保證成了棘手的難題。有人認為這是陷入了道德困境,也有人認為事關環境效率。
而對于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教授馬克·波斯特(Mark Post)博士來說,卻是一個發展新型漢堡的良機。
波斯特聯合芝加哥美食評論家喬西·施瓦德(Josh Schonwald)以及研究員Hanni Rützler,成功地試驗了世界上首款由干細胞培植的牛肉漢堡,這也正是在政府資助下波斯特歷時七年的試管肉研究項目的試金石。
研究人員先是從奶牛身上提取肌肉細胞(據稱是無痛地),接著在含有抗生素的營養基和胎牛血清里將它們培養成20,000株肌肉組織,最后再把這些細胞株合成一塊5盎司重的漢堡肉。研究人員還特別添加了甜菜汁和藏紅花,以使得肉的顏色看上去更加自然。
“味道溫和、適中,跟平常的牛肉最相似地方是它的質地和紋理,”在品嘗了一塊煎過的試管牛肉之后,施瓦德說道,“口感給我的印象挺深的。”
當然,對實驗室培養肉感興趣的不單是波斯特一人。過去十年里,美國航空航天局就為獲得可持續的航天食物致力于試管雞肉的研究,而在2009年,荷蘭的研究者就已經在實驗室里成功培養了豬肉。波斯特的漢堡,則是第一塊從培養皿里長出來、送到人們口中的牛肉。
“最終的目標當然是把它變成消費品,”波斯特說道,“這大概會花個10年,也許能提前。”
波斯特的漢堡肉適逢印度和中國的肉類需求急劇增長,同時又碰上技術企業們正關注著亟需走出窘境的農業生產機制。
硅谷的企業家已經熱情飽滿地參與進這場肉類競技,只不過他們做的并非試管肉,而是無論從口感、質地還是味道上都盡量近似雞肉的植物蛋白產品。
波斯特的試管漢堡所獲得的33.2萬美元投資,同樣也是硅谷里的錢,因為資助方是谷歌的共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
不過,這個技術方案是否真的能治理和解決被急劇擴張的食品生產所惡化的產業化亂象,仍需拭目以待。畢竟,這個漢堡我們還只是先嘗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