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興消費群體步入主流,團餐的改變和革新不可避免。
◎ 餐飲老板內參 白劉陽
2018年,是團餐行業風云變幻的一年。
一方面,社會餐飲因為多方壓力進入微利時代,團餐卻能夠依舊保持高速增長;
另一方面,多家團餐企業在這一年出現了問題和危機。
其實,透過所有的現象,之所以團餐行業如此風起云涌,是由一系列底層密碼決定的。
主流消費群體的演變、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社會餐飲及外賣行業的沖擊、大數據和移動支付的普及……
團餐行業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
1
轉變
別人家的食堂
有一種痛,叫一畢業,學校就裝修;有一種羨慕,叫別人家的食堂。
最近,內參君的朋友圈被成都大學食堂刷屏了。
落地窗、暖色系燈光、原木……
類似無印良品風的裝修,引來一大波網友感慨,又是別人家的食堂!
其實,這并不是2018年第一家進行革新的高校食堂。
此前,憑借智慧食堂,天津職業大學甚至登上了《新聞聯播》。
其中,由團餐信息化平臺——禧云信息為其提供的“菜譜式雙屏點餐機+支付系統+ERP系統”解決方案,也讓“高校食堂信息化”這個問題再次得到關注。
據了解,天津職業大學食堂推出的“打菜神器”,可以讓學生自助取餐,學生用勺子從盛菜器皿中舀出菜后,再將勺子放回,機器會根據減少的菜量自動計算出費用。
每個菜甚至可以只選擇要幾角錢的量,且均可使用支付寶支付。
“打菜、放勺、支付”,3秒完成,方便快捷,且基本實現了“無人化”管理。
不論是裝修的升級,還是打菜及支付方式的轉變,其實背后都是95后、00后大學生群體消費需求的轉變。
《2018中國團餐行業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幾年,各類跨境電商、垂直電商、零售新物種、外賣平臺等創新服務形式的出現,在供給側大幅豐富了消費選擇。
消費者對餐飲的需求,從單純的口味導向型,逐步轉變為綜合體驗(菜品、服務、環境)導向型。
這一點,對于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我體現的95后新興群體更是如此。
市場化運營、品牌化檔口、多功能服務、信息化支付方式,已經成為國內多家高校食堂嘗試轉型的方向和路徑。
2
挑戰與機遇
有人黯然離場,有人強勢殺入
上述高校食堂的轉變,只是整個2018年團餐行業畫卷中的一筆。
梳理整個2018年,團餐行業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態勢。
有的企業疏于管理,墮于改變,問題頻出。
10月,上海中芯國際學校食堂被曝使用發霉的番茄、洋蔥以及過期的面粉等劣質原材料,供應商為英國團餐巨頭康帕斯旗下全資子公司。
同樣是10月份,年營收8億元的團餐龍頭企業和興隆,突然之間陷入經營危機,董事長黃溪河跑路,公司負債近2.3億。
11月,山東威海溫泉小學食堂被曝使用“疑似地溝油的黑色油”,負責方為山東興順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12月,廣州順旺客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因配送的豬手粒中含有瘦肉精、未取得生產經營許可等問題,被判賠償和處罰78萬元。
據了解,順旺客曾被評為廣東團餐十強,日均供餐數千份,用餐人群包括在校學生、孤寡老人及大量企業職工。
……
另一方面,多家企業也憑借自身已有的豐富資源和行業價值,強勢殺入。
3月,國內團餐新物種荷特寶(HotSpot)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國內專注于大消費領域的知名投資基金領投,老股東安持資本跟投,由上海賽哲(SKILLNET)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5月,團餐產業鏈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禧云國際獲得來自螞蟻金服、鼎暉投資、口碑2億美元的 A 輪戰略投資。
9月,知名家電企業長虹以“物聯時代的廚房革命”為主題,推出全球首款打通一、三產業的智慧廚房系統,準備從加工設備這個產業上游,殺入到團餐市場中來。
3
痛點
小而散、利潤少、信息化程度低
▼
此前,提起團餐,媒體大多以“餐飲行業最后一塊待挖掘的寶藏”、“增長黑馬”、“競爭藍海”、“隱形大鱷”等詞語進行描繪。
但是,正如家家都有難念的經一樣,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團餐行業也有著諸多痛點。
- ? -
小而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優勢
《2018中國團餐行業研究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團餐企業數量超過10萬家,2017年團餐百強企業年收入均在1億元以上,但整個行業超99%的企業年營收不足1億元。
以高校食堂為例,根據中國教育部數據,全國擁有近3000所高校,分布在各個不同省份。其中每所高校一般設有3-6個食堂,分別交由不同的團餐企業運營。
這就導致團餐運營企業面臨跨區域經營的難題,供應鏈難以集約化運營,企業的議價能力隨之降低。
- ? -
采購及人力成本高、利潤率低
內參君采訪過程中,對一句話印象深刻:“做團餐,有錢有勢是基礎。想做好團餐,先抱著不賺錢的心理準備。”
在國內,團餐的場景大多以學校食堂、企業食堂、機關食堂為主,“低價足量”是就餐人群的基本訴求。
同時,這類場所對食品安全的要求通常更高。這就使得團餐始終處于低利潤的發展態勢。
- ? -
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國內團餐的市場化程度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與之相應,中國團餐行業的信息化程度,同樣處在非常初級的發展階段。
在偏遠的地區,一些食堂采用的還是人工記賬的方式,甚至在一線城市的高校食堂,飯卡仍然是主要的點餐結算工具。
4
第三方服務平臺崛起
除了上述痛點,團餐行業的產業鏈各環節相對獨立,業務分散,市場集中度比較低。
因此,一批第三方專業服務商在這兩年開始崛起。
這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禧云國際。公開資料顯示,其創始人為國內知名團餐企業千喜鶴集團董事長劉延云。
螞蟻金服的注資,意味著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已經開始布局團餐行業。
據了解,禧云國際旗下擁有禧云世紀品牌、禧云信息、禧云千鏈、禧云食安、禧云管理咨詢、禧云金融六大矩陣,覆蓋品牌整合營銷、企業信息化建設、供應鏈集中采購、食品安全管理、管理培訓與咨詢、供應鏈金融服務等一站式綜合服務。
截至目前,禧云國際已累計服務3,600余家餐飲中心、45,000余家檔口門店,所服務團餐企業客戶遍布全國31個省市。
從食材供應到物流倉儲,從數字化服務到人力培訓,第三方服務商通過一系列措施,提升團餐行業在標準化、流程化、集約化等層面的運營水準,推動團餐行業轉型。
禧云信息CEO谷光舉了這樣一個案例,河北某中學日就餐用戶數1500人左右,午餐就餐高峰大約為半小時,檔口排隊現象嚴重,就餐環境聲音嘈雜,學生丟卡現象嚴重,財務對賬工作量大。
落地禧云信息的智慧食堂解決方案后,在前端,支付方式得到了升級,學生不需要隨身攜帶餐卡,將個人信息輸入系統后,只需要刷臉就可以進行結算,點餐效率平均提升31%,排隊時間平均節省20%;
在后端,應用數據分析后,用戶、消費、支付三個維度的數據成為食堂采購和調整菜品結構的依據,鎖定意向消費群后做到了精準備餐,打造了多款爆品,降本增效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滿意度。
食品安全問題,幾乎可以決定一家餐飲企業的生死。團餐屬于群體性就餐,對食品品質和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尤其是校園團餐場景,人群基數大,細節多,缺乏統一的管理標準,食安風險也大。
2018年6月,禧云食安與北京海淀教委達成合作,為海淀教委所屬的124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學校食堂提供食品安全服務。
據介紹,禧云食安為這些食堂配備了經驗豐富的運營經理、食安專員、檢測專員和培訓講師,每月都會安排多次巡查,并對現場管理、制度落實、食品采購儲存、加工制作、餐具消毒、就餐環境等環節進行重點檢查指導,消除食安隱患。
此外,他們還會定期進行食安相關法律法規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幫助食堂提升管理水平。
足以見得第三方服務商在團餐運營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小結|
消費需求的轉變,是團餐進化的主要動力。餐飲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消費者對餐飲發展的參與感往往高于其他行業。
前不久,由中國飯店協會指導,人民網、禧云國際、支付寶共同發起的“‘TOP食盛典’2018年度全國高校食堂評選”活動中,共有2191個食堂報名,全國累計超過331萬人次參與了投票,并推舉出了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在內的多所中國知名高校以及優秀的第三方專業服務商。
其中新浪微博活動累計閱讀總數高達數百萬,累計轉評贊數量達幾十萬,一批高顏值食堂、“黑科技”食堂、網紅食堂紛紛入選。
以上,足以見得這屆消費者對團餐升級的強烈需求。
或許,中國團餐的未來,會在這批消費者的手中逐步和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