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舌尖2變成“舌尖上的爭議”總導演:不愿意再挑頭拍攝第三部

    舌尖2變成“舌尖上的爭議”總導演:不愿意再挑頭拍攝第三部
    餐飲老板內
    餐飲方法論
    2015-04-21
    2.3萬

    耗時一年多時間拍攝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結束了正片部分的放映,也結束頗為爭議的播映之旅。這部在開播前被寄予相當大期望的片子,在播出第一集后,迎來的不是一面倒的夸贊褒獎,而是無數的批評、爭議還有吐槽。


    沒故事,再美也是豬食!


    雖然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國》開創了中國紀錄片周播的紀錄,收視率上也相當不錯,也在商業價值上達成了新的飛躍——整個第二季的廣告價值達到了三億元。但是,在制作美譽度上,已經沒有了第一季一面倒的好評。


    為什么《舌尖上的中國》變成了“舌尖上的爭議”?有很多能說的原因,也有很多不能說的原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一件事情只要誰都想來軋一腳,誰都想來體現一點存在感,那么最終結果可能就是讓觀眾希望落空,摸出了一個“四不象”。



    總導演陳曉卿近日表示,不愿意挑頭拍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國》,而希望靜心去拍些人物類的紀錄片。可據說《舌尖上的中國》還要拍電影版,講愛情與美食的故事。對此,只能“呵呵”以對。



    觀點A


    我們想要的只是吃的


    對于一個吃貨而言,我對“舌尖2”充滿著相當的敵意和排斥。倒不是因為每個周末在10點檔“午夜發吃報復社會”,而是因為它“發吃報復社會”還不夠,遠遠不夠。它還證明了一點,狗尾是永遠續貂的,讓人失望。


    所謂美食類紀錄片,就不能好好地說點美食相關的東西么?為啥每一個段落非要用一個人來講個故事開頭,美食鋪墊一下,最后來個心靈雞湯式的結尾——什么“人與美食的相逢”,什么“這個時代越走越快”……這種命題作文,看一兩個還好,從頭看到尾,不膩味么?


    好容易盼到杭州的段落,你們也好容易找到菊英面館了,非得讓老板說杭州話,來佐證此前你們認為杭州話是沿襲北方話的論點么?說的內容,還是老板數十年如一日的打掃衛生!這簡直,置那碗片兒川于何地。


    這次“舌尖2”的題目設計得是精巧多了,但大音希聲,大巧無形這個道理拍的人不懂么?太過矯情的結果就是拍出來的只是一個形,只是體現你拍攝技巧有高明,至于那個食物怎樣,反正我是看不出來的。這種走馬觀花的展現方式,任是誰都不會覺得精彩的。


    為什么會這樣?人們期待值過高是一點,另一點,第一季陳曉卿是切切實實的導演,而第二季,他成了總導演,每一集都有分集導演來拍。要追求風格的統一,以及對美食理解的高層次,可以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還有一點,算是不能拿到臺面上說的。因為第一季過于好了,所有人的目光焦點都集中過來了,你提個意見,我說個想法,就連播出后,居然還要臨時修改添加內容——在這種誰都要來關心一把的情況下,怎么可能拍出好東西。


    難怪陳曉卿說,如果還要拍第三季,他堅決不來牽頭了。潛臺詞是,有這閑功夫,還不如好好自己吃兩頓呢?總導演都如此了,可以想見質量還會好么?



    各集爭議點


    第一集《腳步》抄襲與造假疑云


    爭議:有網友指出,林芝人采集野蜂蜜爬大樹的鏡頭涉嫌抄襲BBC紀錄片《人類星球》第4集,并貼出視頻截圖質疑。而后,植物學博士顧有容在果殼網發表一篇博文,從植物學角度證明,藏族少年爬樹采蜜的段落存在畫面嫁接。前后鏡頭中,出現的樹種不一致,并以此質疑該集畫面存在造假嫌疑。



    第二集《心傳》紀錄片變成了擺拍和演戲


    爭議:有觀眾指出節目中擺拍鏡頭過多,顯得做作。阿苗當學徒那一段,師傅呂杰明句句臺詞都是“心靈雞湯”。來自徽州的古法榨油受到了不少質疑,網友稱,這種方式低效原始,保質期短,還可能會產生致癌誘變劑“苯并芘”。這種只適合電視展示的榨油法,節目組卻說是“最好的繼承”。


    第四集《家常》故事被批三觀不正


    爭議:本集引發了《舌尖2》開播以來的最大爭議。一方面“美食被故事搶鏡”,上海紅燒肉做法不正宗。另一方面,河南母親陪女兒學琴的故事讓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不少觀眾反映,這種“扭曲的愛”沒有什么好宣揚的,“這一集《舌尖》實在太毀三觀了。”



    第六集《秘境》臺詞太像《動物世界》


    爭議:同樣是各種美食讓人眼花繚亂,但觀眾卻并不買單。有網友很不客氣地表示絲毫沒有食欲,“看了一集《動物世界》,只不過解說員不是趙忠祥”,頻繁出現的地理學、氣象學、化學、生物學知識讓很多觀眾感到不滿。類似洗雞樅這樣的鏡頭在一集中重復出現,給人以湊數的感覺。



    觀點B


    沒故事,再美也是豬食!


    挑著蜂箱的養蜂人,扛著鐮刀的麥客,飄蕩在海上的捕魚者,灘涂上抓跳跳魚的父親……講述著普通人故事,并慢慢將美食引入,從而升華為平凡而閃光的感動,這種手法讓我開始真正認同,《舌尖2》具備了媲美國際一流紀錄片的資格。


    只有故事,才能把一道中國菜從成因、改良、成型、散布的全過程交代清楚,更能夠通過人的境遇、心情,去把一道菜所蘊含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歷史變遷等等說個明白。我極贊同這種記述手法,是因為我能通過吃一道菜,去了解更多的人,更多的故事,更多的歷史,更多的趣味,這種感覺是非常美妙的。


    舉個例子吧,杭州人肯定對餐桌上點一份“東坡肉”感到再正常不過了,可如果我告訴你,宋朝人只吃羊肉雞肉,是蘇東坡的大膽嘗試,加上他的明星效應,才讓這道菜,甚至是豬肉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中的,你再來吃,會不會有別的感受呢?


    別說我是瞎掰,蘇東坡確實在自己詩里,得意洋洋地宣揚著自己的美食發現:“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讓我不可思議的,是在《舌尖2》的頭兩集播出后,居然有人說,他不想聽那么多故事,他只想看美食,他只想看那些解饞管飽的東西。


    讓我更不可思議的,是《舌尖2》從第三集開始,居然真的順應了這種“民意”,重新剪輯了。然后我看到的,是一個個倉促而簡短的背景交代,然后大量的鏡頭不是對著鍋就是對著缸,一個個美食鏡頭如走馬燈般晃過,到頭來,這是個什么地方,由什么人,做出來的什么東西,什么都沒記住。


    從第四集開始,我就對這部劇徹底失望了——任何一個成功的作品,都不是在對反對聲音的無底線迎合上產生的,《舌尖2》已經越走越遠,這本身說明創作團隊的某種懦弱和搖擺不定。

    0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